首 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透视手语翻译行业三大问题

手语翻译是通晓至少一种手语和一种有声语言,并且能够把一种语言准确恰当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人员。手语翻译员是听障人士和健听人沟通的桥梁,手语翻译人才水平直接影响着聋人群体的生存质量。

    手语翻译职业化水平低

  “作为一种职业,手语翻译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原原本本把对方的意思翻译出来,不能加入任何夸张的成分,手语是一种表情达意的语言,不是舞蹈,更不是哗众取宠的表演。”赵娟说。

  在上海地区,手语翻译员通常半天的报酬在100元左右,也就是平均一小时20元左右,但是由于还没有专门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手语翻译人员传递供求信息,目前手语翻译人员的工作量较少。中国聋人协会主席唐英指出,美国的手语翻译基本都是临时外聘,这可能跟美国手语翻译的专业性和人力资源成本有关。美国手语翻译专业性较强,往往需要多年的培训和多轮考试,培养成本较高。在我国,不说福利企业和残联,就是一些公交公司、公安局、博物馆也可能有自己的手语翻译,但这些翻译都另有主岗,做翻译只是临时客串的副岗。这些翻译人员主要是聋人家庭的健听子女,从小就会手语,也有从聋校教师岗位跳槽过来的。

  王丽娅介绍说,在美国有完善的社会化手语培训机构和国家统一的手语考核等级标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公民自愿接受手语培训也非常普遍。在我国,手语还没有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的语言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应有的重视,手语行业发展缓慢,除少数师范类高等院校在特殊教育专业中开设手语课外,手语教育培训力量较为薄弱。

  王丽娅说,借鉴国外的经验,当前在我国应尽早推进实施手语翻译职业化,制定国家统一的手语翻译考核评价机制和等级标准,并将手语翻译列入国家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考评范围。在高等学校试验开设手语翻译专业,建立高校、社会和民间等多种办学渠道培养手语翻译人才,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到手语翻译队伍中来,带动手语事业的不断进步。手语翻译职业化,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形成一个新的服务行业,以满足社会不断增大的需求。在手语人才的培养上,唐英指出,我国应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行分级服务,像旅游参观场合允许持普通翻译证书的非专业人员兼岗,法院等关键场合必须是持高级翻译证书的专业人员才可上岗。前者可以通过对社会上已有的手语人才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等培训来获得,培训周期较短。后者需要进行多年培训和多轮考试严格培养出来,并获得相应的专业职称。

  翻译规范亟待统一

  1998年,《中国残疾人》杂志连载了一篇题为《手语新闻收视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的文章。文章称:“被调查的聋人64.44%只是偶尔看手语新闻。聋人不经常看手语新闻的原因集中在手语方面,主要是看不懂手语翻译,理解不了新闻内容,大部分聋人才放弃收看手语新闻的。”“被调查的聋人中78%—89%只能理解手语新闻中不足60%的手语”,“大部分认为翻译新闻的手语与他们日常所用的手语差距很大”。

  “虽然《中国手语》已经推行了十几年,但中国手语在全国仍然不统一,各地有各地的方言,比如上海的手语很多时候我就看不懂,这是手语翻译人员目前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赵娟接触手语已经有十年了,谈到手语翻译的规范问题,她介绍说,“每次到现场去做手语翻译,我都要提前一个多小时到达会场,因为我要跟与会的聋人朋友进行手语的沟通,防止因为翻译标准问题带来的交流不畅。”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从事手语研究工作的全国性机构,中国手语的规范普及工作还只刚刚起步,“中国手语”的推行状况并不是很好。对这一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顾定倩介绍说:“中国手语的统一工作涉及手语翻译的标准、使用、学习推广的方方面面,首先,‘中国手语’自身体系并不完善,有些词汇缺少,前段时间我正在参与《中国手语》的修订工作;其次,聋人对它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也是推广工作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手语也是一种语言,它的推广不能使用强制的办法,因此中国手语规范的统一工作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令人欣慰的是,残联和有关部门一直在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2006年9月,上海50名手语翻译员获得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格认证。2007年1月,手语翻译员被列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新职业。“我们应该看到,这一新职业需要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来规范和完善,比如职业的评定、翻译的标准问题等。”顾定倩说

 

声明:部分文章和信息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有版权冲突的地方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